武汉的渔业产业发展又迎来新动能。2月6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实验基地”在武汉市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揭牌成立,将为当地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科技动能。在现场,中科院院士桂建芳对新时代下的渔业科技创新路径进行了指导,并将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为百姓餐桌提供更加美味的渔业产品。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实验基地”在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揭牌成立
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增收
2月6日一早,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内,以桂建芳院士一行为代表的渔业科技工作者一同揭开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实验基地”的面纱。
在现场,记者从武汉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是武汉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工作重点打造的“一核两翼”“一芯两园”的六个园区之一,重点聚焦优质种源和科技创新,以欧博·(中国)官网旗下湖北武汉国家级青鱼原种场、国家级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武湖4.6万亩天然湖泊为基础,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工程化种业创新中心、标准化种业生产示范中心、信息化种业保障中心、现代化种质苗种交易中心和智能化种业科普中心等“五个中心”,以及水产品战略保供基地,延展水产产业链条,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按照计划,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建设完成以后,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水产品500万斤、优质鱼苗18亿尾,培育推广3—5个名特优新品种,带动水产养殖面积50万亩,帮助水产养殖户创收5亿元,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
现场专家一起调研基地情况
院士力量将为百姓餐桌提供更多美味
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实验基地”的揭牌现场,桂建芳院士成为最耀眼的明星。
记者了解到,桂建芳院士是享誉国际的“鱼院士”、鱼类遗传育种学家,40年专注研究“一条鱼”,让味美价廉的鲫鱼跃上千家万户的餐桌。过去十多年里,在他的呼吁和带领下,我国的渔业科技者,完成了从“谁来养活中国” 到“水产养殖业对世界是一个重大贡献”的思想跨越,为我国以粮食“十九连丰”、水产畜牧养殖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等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现场专家介绍,多年以来,通过桂建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化科普,彻底扭转了很多外国人士对中国水产养殖的偏见,促进世界推广中国的“蓝色转型”经验。桂建芳团队培育的“中科3号”和“中科5号”占鲫鱼主养区产量的70%左右,可以说,中国人食用的每10条鲫鱼中,就有7条出自水生所桂建芳团队。桂院士最新的研究成果,创制出无肌间刺银鲫突变体,未来将为我们提供更加细嫩鲜美的鲫鱼新品种。
正在建设中的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
武汉新实验基地将为武汉贡献力量
按照计划,在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揭牌成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实验基地”以后,将持续开展好“中科五号”繁育推广,“无刺”鲫鱼培育等合作。同时还将围绕武湖水环境和种质资源保护、武湖增殖渔业资源利用等开展深入合作,助力武汉市“十年禁渔”和水环境资源保护,为武汉市绿水贡献力量。
接下来,武汉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将加速推动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的建设进度,通过淡水鱼类创新合作平台打造,进一步整合驻汉高新、科研院所和重点农企优质资源,持续开展青鱼群体选育,壮大青鱼为重点种苗培育,打响国家级青鱼原种场品牌,增加名特优品种的繁育能力,建立应急保供、常态化保供和高端水产品保供的三位一体保供体系等方式。
在未来,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有望被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发展高地、华中一流的现代渔业特色苗种繁育中试基地、行业知名的现代化水产品保供基地、“武汉·中国种都”水产种业博览中心。
转载自:极目新闻